查看原文
其他

24人考上大学!三河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重访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

↑现在的三河村。

【镜头回放】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慰问,在当地村民吉木子洛老阿妈家结束座谈后,返程路上同前来送别的彝族村民打招呼。

习近平总书记挥手说:“小朋友,再见。”两个彝族小朋友大声喊道:“习爷爷,再见。”

这两个小朋友当时一个6岁,一个8岁,是村民洛古次火的两个儿子。洛古次火还记得,总书记打完招呼后转身说:“小孩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小孩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离别前留给三河村的这句话,正化为三河村青少年成长的力量:大学生惹列日作弃医从教,站上了村里幼教点的讲台;三岔河中心小学校老师吴利梅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越来越多家长成为当代“孟母”,在城里边打工边陪伴孩子求学……

教育,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也成为三河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良方。

6月18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获悉,截至目前,三河村共有20人考上中专,24人考上大学,其中大专生13人、本科生7人、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生1人。

走出三河村的大学生罗晨告诉记者,知识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未来也将改变三河村的命运。

和习爷爷挥手道别的小孩长高了

父亲想送他们去县城读书

新华社曾发布过一张这样的照片:在三河村,习近平总书记身着军绿色的大衣,面对一座土坯房挥动右手。他的左侧,一名身着彝族服装的男子微笑着望向他。对面屋檐下,一位同样身着彝族服饰的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哥哥羞涩地探出头,弟弟向总书记挥手道别。

图片上的四个人是一家四口,年轻的妈妈叫热烈尔莫,是吉木子洛老阿妈的女儿,她身边的两个孩子,哥哥叫洛古小华,今年12岁,在三岔河中心小学校读四年级,弟弟今年10岁,在同一所学校读三年级。习近平总书记旁边的那个青年,是热烈尔莫的丈夫洛古次火。

6月17日,星期五下午,兄弟俩背着书包,从学校蹦蹦跳跳回了新家——2019年,洛古次火家也搬离了土坯房,住进了宽敞、干净的新房子。

新屋的小院门口摆放着分类垃圾桶,墙上挂着银行的店招。“我们把空余的一个房间租给了银行,每个月可以收租金。”洛古次火说,他家刚买了两头牛,还养着9头猪,种了3亩苦荞和两亩土豆。

4年多过去,兄弟俩长高了一大截,哥哥个子快蹿到妈妈的耳朵一般高,弟弟有妈妈的肩膀高。这几年,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这让只有小学文化的洛古次火对孩子有了更多期待。

“我不能让娃娃像我们一样受苦,我想把他们送到县城里去读书。”洛古次火说,他计划进城务工,一边挣钱养家,一边陪伴孩子求学。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利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学护理的大学生受总书记鼓励

弃医从教站上讲台4年了

6月17日下午,三岔河中心小学校的上课铃声响起。阿尔伍沙校长介绍,虽然学校只有191名学生,但学生宿舍、食堂、洗浴室一应俱全,学校还有微机室、图书室和音乐室。

三岔河中心小学校教师吴利梅,今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吴利梅刚满50岁,在当地农村教学一线执教24年。多年来,她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成为孩子们走向外界的引路人。

旁边幼儿园的一间教室里,童声响起:“老师好!”讲台上,惹列日作开启新的一堂课:“卡莎莎,是谢谢。孜莫格尼,是吉祥如意……”这堂课,惹列日作教孩子们讲普通话,这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个有着48名学生的幼儿园,今年刚投入使用,有4名教师,惹列日作是其中之一。惹列日作大专学的是护理专业,如果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到三河村,或许,她将和同班其他同学一样成为一名护士。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一起围坐在吉木子洛老阿妈家火塘边座谈,吉木子洛的孙女惹列日作也在场,当年她22岁,待业在家。她向总书记报告了想当幼儿园老师的梦想。

“总书记说这个梦想很好,还说了好多鼓励我的话。”惹列日作说,当年受到总书记的鼓励,她通过自学,考上了三河村幼教点老师岗位,圆了儿时的梦想。

站上讲台4年,惹列日作见证了三河村的巨大变化:建了新房子,通了柏油路和水泥路,新建了4所幼儿园,“积极支持学龄儿童入学,严禁让孩子中途辍学”写进了村规民约,家长送孩子上学从不主动变得很积极。


↑罗晨和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大学生想把人生舞台设定在家乡

用所学所长改变家乡模样

惹列日作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罗晨正坐在千里之外的武汉理工大学教室里,听老师讲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他同村的老乡郑友作,在同一座城市的武汉大学求学,罗芳和罗秀则在四川大学分别攻读本科和博士学位。

“我们都是从三河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罗晨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时,他才17岁。通过新闻,他得知总书记和村里两个孩子打完招呼后转身说:“小孩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好像说给我们听的一样。”罗晨依稀记得,当时他的心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

教育,改变了越来越多三河村孩子的命运。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勒勒曲尔介绍,截至目前,三河村共有20人考上中专,24人考上大学,其中大专生13人、本科生7人、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生1人。

“教育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在改变家乡的命运。”罗晨希望自己像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那样,在外面学到本领再回来反哺家乡。

2021年7月,罗晨组织了9位凉山籍的“985”“211”高校大学生组成支教团队,前往三河村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教他们书法、画画、体育及卫生常识等。“我想把未来人生的舞台设定在家乡,用我所学所长改变家乡的模样。”罗晨还想对村里的弟弟妹妹说,不能因为在起跑线上有差距就放弃,一定要努力去改变人生。

昭觉县财政5年投入46.2亿元

始终保持教育优先发展

近年来,昭觉县始终保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力,持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勒勒曲尔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5年来,县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累计达到46.2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0%;新增学位4万个,寄宿制学生达到4.5万人,较2016年分别增长135%和80%。

今年5月22日,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马小合在昭觉县教育发展大会上表示:“集全县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后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从三河村考上大学、又回到村里当上党支部副书记的洛古有格告诉记者:“村里有超过50户村民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父母一边打工一边陪读。如今的三河村,考上大学不再稀奇,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谁考上了重点高校。”

“叮叮叮……”大山深处,放学的铃声响起。细雨中的三河村,笼罩在朦朦雾气之中,更显秀美之色。乘着教育的翅膀,三河村的未来,定会如罗晨期待的那样——通过知识改变乡村的命运。

本文来源:封面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